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环境保护

五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五寨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9-02 16:43       大    中    小     

  五寨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 

  计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强化五寨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全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深化柴油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9〕37号)、《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山西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气防办〔2019〕6号)和《忻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统筹“油、路、车”治理,进一步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以货物运输结构调整为导向,以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达标保障为支撑,以柴油车(机)达标排放为主线,建立健全严格的机动车全防全控环境监管制度,大力实施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行动,全链条治理柴油车(机)超标排放,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二)基本原则 

  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加快调整运输结构,以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为重点,以大型企业和物流园区为源头,增加铁路货运量,减少公路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货运量。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壮大绿色运输车队。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柴油货车空驶率。推进机动车排放检验、维修治理和运输企业集约化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全面防控。以物流主通道作为重点监管区域,以营运柴油货车和车用油品、尿素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市县(区)联防、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区域联控,强化联合执法,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健全环境信用联合奖惩制度,鼓励公众监督,实现群防群控。 

  坚持全程管控、严惩重罚。从机动车销售、注册登记、使用、转移、检验、维修和报废等各个环节,加强全方位管控。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销售不达标车辆、检验维修弄虚作假、屏蔽车载诊断系统(OBD)、生产销售使用假劣油品和车用尿素等违法行为。 

  (三)目标指标 

  2020年,柴油货车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明显改善,柴油货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空气二氧化氮浓度逐步降低,机动车排放监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散装物料密闭运输或集装箱运输广泛推广,全铁路货运量明显增加,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全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5%以上,排气管口冒黑烟现象基本消除。 

  ——柴油和车用尿素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违法生产销售假劣油品现象基本消除。 

  ——散装物料有效密闭运输达到100%。 

  ——全市铁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30%,初步实现中长距离大宗货物主要通过铁路或水路进行运输。 

  ——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 

  二、重点任务 

  (一)清洁柴油车行动 

  1、加强新生产车辆环保达标监管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严格实施重型柴油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的新车型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等参与) 

  强化机动车环保信息公开。机动车生产、进口企业依法依规公开排放检验、污染控制技术和汽车尾气排放相关的维修技术信息。生态环境部门按照职责在机动车销售和注册登记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指导监督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通过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逐车核实环保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确保车辆配置真实性、唯一性和一致性,2019年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公安局,市场局等参与) 

  严厉打击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车辆违法行为。在生产、进口、销售环节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抽查核验新生产销售车辆的OBD、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随车清单等,抽测部分车型的道路实际排放情况。对在五寨县区域内进口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以上,覆盖全部生产(进口)企业;对在五寨县区域销售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严厉打击污染控制装置造假、屏蔽OBD功能、尾气排放不达标、不依法公开环保信息等行为,督促生产(进口)企业及时实施环境保护召回。生产销售柴油车型系族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局牵头,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2、加大在用车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完善监管执法模式。实施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生态环境部门应将本地超标排放车辆信息,以信函或公告(在政府网站发布)等方式,及时告知车辆所有人及所属企业,督促限期到与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的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治理,经维修合格后再到排放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协助联系车辆所有人和所属企业;对于登记地在外市的超标排放车辆信息,应及时上传到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由登记地生态环境部门负责通知和督促。未在规定期限内维修并复检合格的车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部门将其列入监管黑名单并将车型、车牌、企业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同时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对于列入监管黑名单或一个综合性能检验周期内三次以上监督抽测超标的营运车辆,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部门将其所属单位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一年内超标排放车辆占其总车辆数10%以上的运输企业,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部门将其列入黑名单或重点监管对象。(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基本消除柴油车排气口冒黑烟现象;大力开展排放监督抽测,重点检查柴油货车污染控制装置、OBD、尾气排放达标情况,具备条件的要抽查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及使用情况;在重点路段对柴油车开展常态化的路检路查,在秋冬季加大检查力度。(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强化入户监督抽测。督促指导柴油车超过20辆的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车辆维护、燃料和车用尿素添加使用台账,并鼓励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向市生态环境部门传送。对于物流园、工业园、货物集散地、公交场站等车辆停放集中的重点场所,以及物流货运、工矿企业、长途客运、环卫、邮政、旅游、维修等重点单位,按“双随机”模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测。对于日常监督抽测或定期排放检验初检超标、在异地进行定期排放检验的柴油车辆,应作为重点抽查对象。(生态环境局牵头,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加强重污染天气期间柴油货车管控。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加大部门联合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于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格处罚。钢铁、建材、焦化、有色、化工、矿山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企业以及城市物流配送企业,应制定错峰运输方案,原则上不允许柴油货车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期间进出厂区(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以及为外贸货物、进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运服务的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车辆除外)。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需要,督促指导重点企业建设管控运输车辆的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数据至少保存一年以上。(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监督抽测频次。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和维修地开展入户检查,并通过路检路查和遥感监测,加强对高排放车辆的监督抽测。自2019年起,秋冬季期间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不低于当地柴油车保有量的80%。(生态环境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3、强化在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治理 

  加强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2019年年底前,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现机动车登记信息与排放检验信息交互工作,建立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信息与安全检验信息联网共享机制。推行除大型客车、校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以外的其他汽车跨省异地排放检验。2019年年底前,排放检验机构应向社会公开检验过程,在企业网站或办事业务大厅显示屏通过高清视频实时公开柴油车排放检验全过程及检验结果。采取现场随机抽检、排放检测比对、远程监控排查等方式,每年实现对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全覆盖。对于为省外登记的车辆开展排放检验比较集中、排放检验合格率异常的排放检验机构,应作为重点对象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并加强监管。建立排放检验监管档案,对检查中发现屡次存在问题的排放检验机构采取累计递增的方式实施处罚;对不符合《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试行)》的检验机构,按规定断网整改;对伪造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检验机构,依法依规撤销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予以从严处罚并公开曝光。(生态环境局、市场局牵头,公安局参与) 

  强化维修单位监督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部门督促指导维修企业建立完善机动车维修治理档案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篡改破坏OBD系统、采用临时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等弄虚作假方式通过排放检验的行为,依法依规对维修单位和机动车所有人予以严格处罚。(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场局等参与) 

  建立完善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排放检测和维修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排放检验机构(I站)应出具排放检验结果书面报告,不合格车辆应到具有资质的维修单位(M站)进行维修治理。经M站维修治理合格并上传信息后,再到同一家I站予以复检,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具合格报告。I站和M站数据应实时上传至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和闭环管理。研究制定汽车排放及维修有关零部件标准,鼓励开展自愿认证。2019年年底前,全面建立实施I/M制度。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也应按要求及时维修。(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场局等参与)  

  4、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深度治理 

  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报废。要因地制宜制定老旧柴油货车和燃气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促进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对于提前淘汰并购买新能源货车的,享受中央财政现行购置补贴政策。研究建立与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相挂钩的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机制,制定实施便利通行政策。公安部门对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一律按规定办理报废注销登记,对逾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车辆,及时公告机动车牌证作废,对已报废的老旧车,加强路面查处,促进老旧车辆淘汰工作。商务部门指导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规范回收(拆解)车主交售的老旧报废车辆;规范回收(拆解)执法查处交售的老旧报废车辆。2020年年底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县工业和信息化牵头,公安局等参与) 

  推动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全程监控模式,推进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对于具备深度治理条件的柴油车,鼓励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深度治理车辆应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和精准定位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时监控油箱和尿素箱液位变化,以及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情况。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且稳定达标排放的柴油车,可在定期排放检验时免于上线检测。(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5、推进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 

  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利用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排放检验机构联网、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以及路检路查和入户监督抽测,对柴油车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排放监控。确保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国家、省、市三级联网监控数据实时、稳定传输。加快推进机动车遥感监测能力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在柴油车通行主要路段建设遥感监测点位,并进行国家、省、市三级联网。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2019年年底前50%以上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2020年1月1日起,将未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营运车辆列入重点监管对象。(生态环境局牵头,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加强排放大数据分析应用。利用“天地车人”一体化排放监控系统以及机动车监管执法工作形成的数据,构建全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每日报送定期排放检验数据和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信息,实现登记地与使用地对超标排放车辆的联合监管。通过大数据追溯超标排放车辆生产或进口企业、污染控制装置生产企业、登记地、排放检验机构、维修单位、加油站点、供油企业、运输企业等,实现全链条环境监管。加强对排放检验机构检测数据的监督抽查,对比分析过程数据、视频图像和检测报告,重点核查定期排放检验初检或日常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车、外省、市登记的车辆、运营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车等。对上述重点车辆排放检验数据的年度核查率要达到85%以上。(生态环境局牵头,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局等参与) 

  6、推动柴油货车相关行业集约化发展 

  推进排放检验机构和维修单位规模化发展。鼓励支持排放检验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开展并购重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检验服务质量好、社会诚信度高的排放检验机构成长为地方或行业品牌。鼓励专业水平高的排放检验机构在产业集中区域、交通枢纽、偏远地区以及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对于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多场所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部门简化办理手续。鼓励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信誉好的维修企业连锁经营,严厉打击清理无照、不按规定备案经营的维修站点。(市场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二)清洁柴油机行动 

  7、严格新生产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 

  2020年年底前,全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进口二手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发动机应达到国家现行的新生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要求。加强对新生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督检查,重点查验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标签等,并抽测部分机械机型排放情况。对在五寨县区域内进口的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覆盖全部进口企业;对在五寨县区域销售但非本区域内生产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60%。严惩生产销售不符合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的行为,将相关企业及其产品列入黑名单。严格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信息公开制度,严厉处罚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产品行为,依法实施环境保护召回。生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型系族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市场局牵头) 

  8、加强排放控制区划定和管控 

  2019底前依法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秋冬季期间加强对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每月抽查率达到50%以上,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使用,消除冒黑烟现象。(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牵头) 

  9、加快治理和淘汰更新 

  对于具备条件的老旧工程机械,加快污染物排放治理改造。按规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推动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报废。采取限制使用等措施,促进老旧燃油工程机械淘汰。铁路煤炭运输应采取抑尘措施,严格落实煤炭抑尘喷洒作业标准,强化抑尘治理监督考核,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划定的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新增和更换的场吊、吊车等作业机械,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机械。(农机服务中心交通运输局牵头,生态环境局、财政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发改局等参与 

  10、强化综合监督管理 

  2019年年底前,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施工单位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建立管理台账。探索建立工程机械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管理制度。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2020年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按标准规定进行安装。鼓励进入划定的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施工单位应依法使用排放合格的机械设备,使用超标排放设备问题突出的纳入失信企业名单。(生态环境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局、农机服务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三)清洁运输行动 

  11、提升铁路货运量 

  贯彻落实国家、省“公转铁”要求,推进中长距离大宗货物、集装箱运输从公路转向铁路。加大铁路与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投入,到2020年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等重点工业企业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全重点煤矿企业全部接入铁路专用线,出省煤炭、焦炭基本上全部采用铁路运输,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2019年实现已配套建成铁路专用线的企业主要由铁路运输大宗物料,未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的要尽快完成规划,到2020年重点行业企业铁路运输比例达到50%以上。(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改生态环境局牵头,财政局等参与) 

  12、推动发展绿色货运 

  加快有关交通运输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查进度,在确保生态环境系统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提升铁路运力。符合运输结构调整方向的货运铁路及铁路专用线等建设项目,要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加快审批。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应尽量采用铁路、或管道等运输方式。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等,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驮背运输、甩挂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堆场建设。推行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集装箱货运方式。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融合。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支持利用现有铁路、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鼓励支持运输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局、发改生态环境局牵头,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13、优化过境车辆通行 

  继续实施城市过境车辆优化通行政策,并建立动态分析研判制度,遇有路网结构变化应及时调整。未发生路网结构变化的,县人民政府应至少每半年组织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针对车型结构、物料运输路线、生态环境监测点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科学调整优化路线及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根据政府热线、微博等平台及舆情动态信息,对优化措施的投诉、建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适时精准调控优化措施。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绿色示范区”通行管控体系。创新执法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治超站点、交通违法监测卡口的龙门架等设施,推行非现场执法,逐步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查控治理的精准化、常态化。完善路网结构。按照“走得了、污染少”的原则,统筹考虑货物流通路线和交通流量因素,合理优化设计示范区外绕行线路,对现行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围绕“示范区”加快路网规划,整合城郊道路,实现通行线路最优,完善过境路,构建区域便捷通道,形成各县(市、区)际间快速便捷路网。(县人民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 

  14、优化运输车队结构 

  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使用比例达到80%。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车。天然气气源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应加快充电站及加气站建设,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机场、铁路货场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组织开展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建设一批加氢示范站。优化承担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交通运输局牵头,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参与) 

   15、加大预防性养护和路面病害处治力度 

   对路面出现的翻浆、坑槽、车辙、拥包等病害要及时处治,有效减少路面病害导致车辆颠簸、倾覆等造成的抛洒扬尘污染。对影响行车安全的路面病害处治不及时的单位,要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交通运输局、五寨公路牵头) 

  (四)清洁油品行动 

  16、加快提升油气质量标准 

  五寨县辖区内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取消普通柴油标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县发改交通运输局、市场局牵头,县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局等参与) 

  17、健全燃油及清净增效剂和车用尿素管理制度 

  开展燃油生产加工企业专项整治,依法取缔违法违规企业,对生产不合格油品的企业依法严格处罚,从源头保障油品质量。推进车用尿素和燃油清净增效剂信息公开。推进建立车用油品、车用尿素全生命周期环境监管档案,打通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环节。禁止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调和油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和工矿企业储存、使用非标油。(市场局、县发改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推进油气回收治理 

  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全部安装油气回收治理设施且确保稳定运行。生态环境部门对不按规定使用油气回收设施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通报商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主管部门依法处罚。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加快推进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开展储油库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试点。(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应急管理局、市场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19、强化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环节监管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天然气和车用尿素行为,依法追究相关方面责任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在生产、销售和储存环节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加大对储油库、加油(气)站和企业自备油库的抽查(抽检)频次,县市场监管部门每年至少分别安排一次车用柴油、车用尿素质量的专项抽检,对不合格车用柴油进行溯源。组织开展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禁在液化天然气中非法添加液氮,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死灰复燃。加大使用环节监督检查频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从柴油货车油箱、尿素箱抽取样品进行监督检查。2019年,违法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假劣非标油品现象基本消除。(市场局、发改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彻底清除黑加油站(点) 

   加大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沿线的监督检查力度,取缔无证无照黑加油站(点),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成品油运输的车辆,采取措施防止黑加油站(点)死灰复燃。(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公安局发改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市场应急管理参与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建立健全柴油货车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调度督导制度,完善工作台账。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工作指导。 

  (二)加强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 

  完善落实政策法规。以制定实施《忻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将“山西省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忻州市柴油货车和散装物料运输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取得的经验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层面予以固化,建立柴油货车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适时研究制定机动车排放检验与强制维修管理办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机动车遥感监测仪器校准规范等。(生态环境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市场局牵头) 

  健全环境信用体系。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维修单位、运输企业、施工单位、汽柴油及车用尿素生产销售企业等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未依法依规落实应急运输响应等重污染应急措施的企业及负责人信息,按规定纳入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实施联合激励。(发改牵头,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三)加强税收和价格政策激励 

  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继续落实对节能、新能源车减免车船税的政策。研究建立柴油车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的激励机制。(财政局、税务局牵头,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完善价格政策。继续执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对厢式货车、集装箱货车实施更加优惠的通行费政策。(发改牵头,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参与) 

  (四)加强技术和能力支撑 

  支持管理创新和减排技术研发。鼓励探索移动源治污新模式。支持研发传统内燃机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提升发动机热效率,优化尾气处理工艺。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机动车船技术。鼓励开发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优化动力总成系统匹配。鼓励自主研发柴油车(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高效增压中冷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柴油颗粒物捕集器等技术。研究公路运输节能减排技术新路径。支持“多式联运、互联网+运输”等研究,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信息交换接口等标准体系。(县教科牵头,生态环境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等参与) 

  加大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力度。加大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投入与任务相匹配,重点支持机动车、工程机械及船舶的环境监控监管能力建设和运行维护,以及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和尾气排放深度治理。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加快资金拨付、采购等环节的审批进度,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对淘汰更新老旧柴油货车、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车等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成效显著的企业单位级财政在安排有关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力量建设,提高监管执法专业化水平。2019年年底前,达到机动车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标准要求。根据省生态环境部门要求,构建交通污染监测网络,在重要物流通道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重点监控评估交通运输污染情况,2020年年底前建成。扶持建设柴油货车排气超标维修治理站,加强培训,提高行业维修治理能力。有效提升车用液化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研究制定物流通道沿线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规划。(财政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局、县教科等参与) 

  (五)加强奖惩并举和公众参与 

  建立完善奖惩并举机制。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纳入打赢蓝天保卫战成效考核。建立考核激励和容错机制,及时表扬奖励工作成绩突出,以及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对工作不力、监管责任不落实、问题突出的相关单位,由生态环境部门报请委、政府公开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纳入环境保护督察范围,对重点攻坚任务完成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失职失责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加快建立完善机动车等移动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于生产、进口、销售不合格发动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车用燃料、车用尿素,以及排放检验弄虚作假的行为,严惩重罚,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生态环境局牵头,委组织部等参与) 

  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机动车污染危害和绿色货运的认识。教育引导机动车和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树立绿色驾驶(作业)意识,提高购买使用合格油品和尿素、及时维护保养的自觉性。鼓励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中增加绿色驾驶教育、排放检验与维修技术等内容,大力开展尾气排放维修治理技术培训引导支持社会公众积极有序参与和监督,鼓励通过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12369环保举报”)举报冒黑烟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县教科牵头) 

   

五寨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