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寨 > 五寨概况 > 正文

五寨概况

 时间:2021-04-20       大    中    小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居于忻州市西部八县的中心位置,东部与神池县相邻,南部隔管涔山脉与宁武、岢岚毗连,西北部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全县总面积138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022万,辖3镇7乡107个行政村。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高山草甸荷叶坪海拔2783米,西北部韩家楼村海拔1300米,中部为“丁”字形平川,北部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南部为石山区。

  气候属亚寒带大陆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无酷暑,常年风沙大,雨雪少,年平均气温4.9℃,平均降水478.5毫米,平均日照2872小时,无霜期110-130天。

  境内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县川河、岚漪河、清涟河、鹿角河,是晋西北的富水县之一,较大的水库有南峰水库、白草庄水库、郭家河水库。

  五寨是人文荟萃之地。历来是积粮囤兵的要地,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建城堡,因有五所兵寨而得名,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置县;历史上功勋赫赫的人物众多,明嘉靖年间参将邱升、万历年间甘陕洮州副总兵李联芳、崇祯年间右军都督袁信和清康熙年间重庆镇总兵张自成等。邱升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战殁后立祠江苏如皋,今如皋县的邱升中学、邱升路即以邱升的名字命名。清代五寨即创建清涟书院、芦秀书院,民国年间学校林立,人文蔚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寨八大角秧歌和传统民俗文化五寨道情、五寨佛曲等,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活化石”。

   

  五寨是晋西北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晋西北抗日斗争的主战场;解放战争中,为晋绥二地委驻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先后涌现出中华苏维埃政府总务厅长赵宝成、绥南专署专员程仲一等革命烈士和特等民兵英雄路玉小等无数英雄模范。抗战中诞生的晋绥二中迁至五寨,更名为五寨师范,为晋西北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出大批人才;曾任晋绥二中校长的范若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刘少奇、周恩来的理论秘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五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经过历年动态调整,目前全县13876户321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018年退出贫困县。

   

  五寨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74.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8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素有“晋西北的米粮川”之称;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清涟河、朱家川河滋润着25万亩沃野田畴,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中国甜糯玉米之乡和小杂粮种植基地,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五寨是重要交通枢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汇通晋、陕、蒙三省,素有“三省交汇地,七县旱码头”之称,三条过境铁路、三条过境高速和四条干线公路,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和晋西北物资转运与商品集散的重要经济活动中心。近年来,五寨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以甜糯玉米等优势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煤炭洗选、风光发电、建材等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煤炭运输等物流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五寨是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县林地面积113.8万亩,森林覆盖率15.25%,拥有山西最大的原始次森林、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狩猎区、芦芽山自然风景区、“五寨沟”生态旅游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有战国赵长城、东魏长城、隋长城、北齐长城、武王城、武州古城、方城古城、明将常遇春墓、火神庙古戏台、南禅寺、东雪山寺等历史古遗迹;受温带大陆性季风影响,四季分明,空气质量优良,是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的绝佳胜地。

   

   

  五寨是山西小杂粮的故乡。境内有马铃薯、红芸豆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药材400多种,中药材和毛建草的种植和产品研发成为发展生态养生旅游、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的新亮点;银盘蘑菇、甚喜茶、甜糯玉米、晋北胡麻油、道地黄芪等特色产品闻名晋西北,卤猪蹄、黑肉烩菜更是享誉全省,成为五寨的一张靓丽名片。

   

  五寨是晋西北区域经济中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336”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立足于将五寨建成忻州西部重要的产业、人流集散地和集聚区,建成晋西北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断拉大县城框架,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

   

  2022年,全县GDP完成39.58亿元,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84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2亿元,同比下降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27亿元,同比下降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499元,同比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1246元,同比增长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7.7亿元,增长11.4%。

关闭本页